詳細描述
薄荷
【中藥名】薄荷 Bo He
【別名】野薄荷、夜息香.
【英文名】HERBA MENTHAE.
【藥用部位】全草入藥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高30-60厘米,下部數節(jié)具纖細的須根及水平匍匐根狀莖,銳四稜形,具四槽,上部被倒向微柔毛,下部僅沿稜上被微柔毛,多分枝。
【產地分布】薄荷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溫帶地區(qū),中國各地均有分布。中國各地多有栽培,其中江蘇、安徽為傳統(tǒng)地道產區(qū),但栽培面積日益減少。熱帶亞洲,俄羅斯遠東地區(qū),朝鮮,日本及北美洲(南達墨西哥)也有。
【采收加工】采收地面部分全草,去除雜草,最佳方式是陰干,遇到連續(xù)陰雨天氣需要烘干,烘干溫度不宜過高,以免影響其揮發(fā)油的含量。
【藥材性狀】本品莖呈方柱形,有對生分枝,長15~40cm,直徑0.2~0.4cm;表面紫棕色或淡綠色,棱角處具茸毛,節(jié)間長2~5cm;質脆,斷面白色,髓部中空。葉對生,有短柄;葉片皺縮卷曲,完整者展平后呈寬披針形、長橢圓形或卵形,長2~7cm,寬1~3cm;上表面深綠色,下表面灰綠色,稀被茸毛,有凹點狀腺鱗。輪傘花序腋生,花萼鐘狀,先端5齒裂,花冠淡紫色。揉搓后有特殊清涼香氣,味辛涼。
【性味歸經】辛,涼,歸肺、肝經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疏風,散熱,辟穢,解毒。治外感風熱,頭痛,目赤,咽喉腫痛,食滯氣脹,口瘡,牙痛,瘡疥,癮疹。
【臨床應用】薄荷醇局部應用可治頭痛、神經痛、瘙癢等。應用于皮膚,首先有涼感,以后有輕微刺灼感。此種涼感并非皮膚溫度降低,而系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所引起。
【藥理研究】薄荷醇、薄荷酮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,后者的作用較強。用小鼠作試驗,對離體小腸,薄荷精油有解痙(抗乙酰膽堿)作用;但對整體小鼠的小腸內容物之推進速度并無顯著影響,甚至有抑制傾向,故推測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、味感覺續(xù)發(fā)性引起的。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。它對呼吸道炎癥有某些治療作用,可能是由于其促進了分泌而去除了附著于粘膜上的粘液所致。薄荷酮之刺激性強于薄荷醇。同屬植物歐薄荷中的總黃酮類具有利膽作用。
【化學成分】新鮮葉含揮發(fā)油0.8~1%,干莖葉含1.3~2%。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,含量約77~78%,其次為薄荷酮,含量為8~12%,,還含乙酸薄荷酯、莰烯、檸檬烯、異薄荷酮、蒎烯、薄荷烯酮、樹脂及少量鞣質、迷迭香酸。
【使用禁忌】陰虛血燥,肝陽偏亢,表虛汗多者忌服。
【配伍藥方】①清上化痰,利咽膈,治風熱:薄荷末煉蜜丸,如芡子大,每噙一丸。白沙糖和之亦可。(《簡便單方》)
②治眼弦赤爛:薄荷,以生姜汁浸一宿,曬干為末,每用一錢,沸湯泡洗。(《明目經驗方》)
③治瘰疬結成顆塊,疼痛,穿潰,膿水不絕,不計遠近:薄荷一束如碗大(陰干),皂莢十挺(長一尺二寸不蛀者,去黑皮,涂醋,炙令焦黃)。搗碎,以酒一斛,浸經三宿,取出曝干,更浸三宿,如此取酒盡為度,焙干,搗羅為散,以燒飯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于食前,以黃芪湯下二十丸,小兒減半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薄荷丸)
④治風氣瘙癢:大薄荷、蟬蛻等分為末,每溫酒調服一錢。(《永類鈐方》)
⑤治血?。罕『扇~煎湯單服。(《普濟方》)
⑥治衄血不止:薄荷汁滴之?;蛞愿烧咚?,綿裹塞鼻。(《本事方》)
⑦治蜂蠆螫傷:薄荷按貼之。(孟詵《必效方》)
⑧治火寄生瘡如灸,火毒氣入內,兩股生瘡,汁水淋漓者:薄荷煎汁頻涂。(《醫(yī)說》)
⑨治耳痛:鮮薄荷絞汁滴入。(《閩東本草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