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細(xì)描述
瓜蔞
【中藥名】瓜蔞gualou
【別名】栝樓、糖瓜蔞、蔞瓜
【拉丁學(xué)名】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.
【藥用部分】瓜蔞皮、瓜蔞子、根部(又名天花粉)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質(zhì)藤本。莖有棱線,卷須2~3歧。葉互生,葉片寬卵狀心形,長寬相近,5~14cm,3~5淺裂至深裂,邊緣常再分裂,小裂片較圓,兩面稍被毛。雄花生于上端1/3處,3~8朵成總狀花序,有時單生,萼片線形,花冠白色,裂片扇狀倒三角形,先端流蘇長1.5~2cm;雌花單生,花梗長約6cm。果實橢圓形至球形,長7~11cm,果瓤橙黃色。種子扁橢圓形,長11~16mm,寬7~12mm。花期6~8月,果期9~10月。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產(chǎn)遼寧、華北、華東、中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貴州和云南。生于海拔200-1800米的山坡林下、灌叢中、草地和村旁田邊。因本種為傳統(tǒng)中藥天花粉和栝樓,故在其自然分布區(qū)內(nèi)、外,廣為栽培。
【采收加工】一般秋分前后,在果實呈綠色但種子已成實時,即可采摘(采摘過早,果實不熟,糖分少;過晚水分大,難干燥)。連果柄剪下,陰干(加工過程中輕拿輕放,勿傷果皮。采摘及時的瓜蔞需2~3月干燥,為仁瓜蔞,較晚采摘者需3~4月干燥,為糖瓜蔞)。
栽植3年后,于霜降前后采挖雄株天花粉,而雌株則待瓜萎采收后采挖。將刨出的塊根去泥沙及蘆頭、粗皮,切成10厘米左右的短節(jié)或縱剖2-3瓣,曬干,即成天花粉。
【藥材性狀】果實卵圓形或類球形,長7~15cm,直徑6~10cm,表面深橙黃色至橙紅色,皺縮或較平滑,頂端有殘存花柱基,基部有果梗殘跡;質(zhì)脆,易破開,果皮稍厚,內(nèi)表面黃白色,果瓤橙黃色,與多數(shù)種子粘結(jié)成團(tuán)。氣如焦糖;味微酸甜。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寒,味甘,微苦。歸肺、胃、大腸經(jīng)。
【功效作用】:清熱滌痰,寬胸散結(jié),潤腸。用于肺熱咳嗽,痰濁黃稠,胸痹心痛,乳癰、肺癰、腸癰腫痛。
【用量】一劑藥使用9~15g。
【藥理研究】
清熱止咳
瓜蔞常應(yīng)用于咳嗽的并發(fā)癥,比如胸悶、痰多。將瓜蔞配合其他清熱止咳類藥物煎水熬制,服用后可以得到很好的療效。
潤腸通便
一般體內(nèi)熱氣郁結(jié)會導(dǎo)致腸胃消化不良,蠕動性變差,引起大便干結(jié)不下的癥狀出現(xiàn)。用瓜蔞仁入藥可以達(dá)到清楚體熱、清理腸道的作用,便秘自然而然便得到緩解了。
除了上述文中所提及的功效,瓜蔞對于改善心腦血管類疾病、消化系統(tǒng)類疾病,也都有很好的效果。除了這些,抗菌抗腫瘤的作用也是蠻好的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果實含三萜皂甙、氨基酸、糖類、有機(jī)酸;種子含油酸、亞油酸及甾醇類化合物。
【使用禁忌】脾虛濕痰不宜使用、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。
【配伍藥方】①治溫病初起,熱重咳嗽:栝樓皮、杏仁、前胡、蟬衣、大力子、甘草。煎湯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②治咽喉語聲不出:瓜蔞皮(細(xì)銼,慢火炒赤黃)、白僵蠶(去頭,微炒黃)、甘草(銼,炒黃色)各等分。上為細(xì)末。每服一、二錢,用溫酒調(diào)下,或濃生姜湯調(diào)服;更用半錢綿裹,噙化咽津亦得,并不計時候,日三、兩服。(《御藥院方》發(fā)聲散)
③治肺熱咳嗽、咳吐黃痰或濃痰,肺癰:瓜蔞皮二至四錢,大青葉三錢,冬瓜子四錢,生苡仁五錢,前胡一錢五分。煎湯服。
④ 治胸痛、肋痛:瓜蔞皮四錢(胸痛配薤白頭五錢,肋痛配絲瓜絡(luò)三錢,枳殼一錢五分)。煎湯服。
⑤ 治乳癰腫痛:瓜蔞皮四錢,蒲公英五錢。煎湯服。(③方以下出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
⑥治牙齒痛疼:瓜蔞皮、露蜂房,燒灰擦牙;以烏臼根、荊柴根、蔥根煎湯漱之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
⑦治吐血:瓜蔞取端正者 紙筋和泥通裹于頂間留一眼子 煅存性地坑內(nèi)合一宿 去泥搗羅為散.每服三錢匕糯米飲調(diào)下.(《圣濟(jì)總錄》黑神散)
⑧治療小兒黃疸 脾熱眼黃并治酒黃:瓜蔞青者焙為末.每服一錢 水一盞煎七分 去滓臨臥服 五更瀉下黃物立可.(《普濟(jì)方》逐黃散)